腦血管科 |
姿勢性心搏過速症候群(Postural tachycardia syndrome, POTS)
2022-05-31 臺北榮總神經內科2022年5月編製
一、 流行病學 任何性別與年紀的人都可能發生,半數患者在青春期首次出現症狀,女性是男性的五倍。 二、 診斷 臨床評估—患者持續6個月以上對於直立姿勢耐受不良,從躺姿坐姿站起來或久站後出現心悸、頭暈、噁心想吐、眼前發黑、耳鳴、視力模糊、全身無力、呼吸困難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失去意識產生暈厥現象。除了上述偶發性的症狀,也可能伴隨慢性疲倦、精神不濟、焦慮或頭痛情形。坐下或躺下可以改善症狀。診斷需排除貧血及甲狀腺功能異常,它們可能引起類似症狀。 三、 致病機制 此致病機轉為攝取水分不足(血管內容積減少)或水分積存於下肢,導致直立姿勢時需要血液灌流至全身器官的壓力不夠,引發了交感神經讓心搏過速,目的為讓心臟可以打出更多因直立所需要的血液量。其他較少見的情況包含因腎上腺素升高疾病導致心搏過速、因末梢小纖維神經病變導致自主神經功能障礙,以及少數因自體免疫系統導致病毒感染後出現的姿勢性心搏過速症狀。 四、 姿勢性心搏過速症候群需和以下二個常見引起暈厥的原因做鑑別診斷 姿勢性低血壓—這種疾病的定義是,在主動站立或被動的傾斜床直立3分鐘內,收縮壓持續降低至少20 mmHg或舒張壓持續降低10 mmHg以上。 五、 治療(包括非藥物以及藥物治療)
六、 預後 大多數患者的症狀會自行改善或治療後可改善,但有些患者有可能復發,所以維持運動與適當的水量攝取是很重要的。 七、 參考文件下載 |
---|---|